top of page

成立宗旨

以下內容摘自:楊坤原和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 中原學報, 33(2), 215-235。

PBL的意義

PBL的意義可由多個面向來加以解釋。Barrows和Tamblyn(1980)將PBL定義為使學習者朝向了解或解決一個問題之工作過程來進行學習的歷程,包括 讓學生先遭遇問題、呈現問題情境、小組成員應用知識和推理能力開始解題、學生主動確認學習內容並據之以引導個別化研究、將過程經歷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再用於解題、呈現與評鑑學習結果等典型的PBL所含之數個步驟。

 

有學者將PBL視為一個以真實世界的問題為中心來設計的一種課程模式(Fogarty, 1997)。有些學者主張,PBL是圍繞混亂的、真實世界的問題之探討和解決為中心來加以組織的一種經驗性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它既是一個課程組體(curriculum organizer)也是教學策略(Trop & Sage, 2002)。也有人宣稱PBL不只是一個學習方法,亦可用以詮釋整個教與學的過程(Schmidt, 1993; Walton & Matthews, 1989)。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PBL最初是為訓練醫學生如何探討和解決臨床的醫學問題而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一種使用問題作為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刺激和焦點來建立和教授課程的方法、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一種進行真實問題解決之學徒式教學、將學習和教學定錨於(anchored)問題之上的情境化教學方法或策略(Boud & Feletti, 1991; Bridges & Hallinger, 1992; Delisle, 1997; Dods, 1997; Hoffman & Ritchie, 1997; Hmelo & Evensen, 2000; Norman, 1988; Norman & Schmidt, 1992; Stepien, Gallagher, & Workman, 1993)。雖然大多數的學者似乎都將PBL直接當作一種教學方法來看待,但Barrows(1986)指出,PBL並非指稱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法,其意義會因教學設計與教師所具有的相關教學技能之不同而異。

bottom of page